研究生教育
我是怎么去读研的?
考研 or 华为
13年考研时,我心里其实没有很明确的目标,要读个什么方向,或者要去哪里工作。考研之前,很多同学都去参加秋招了,东奔西跑的,那时候华为来校园招聘,我也不想东跑西跑的,于是就近参加了华为的校招,一个下午过完几轮面试,当天晚上发了Offer。
自己当时在软件、计算同学里面算是学的比较好的,尤其是专业课方面,好几个保研的同学平时做课设、实验都是我指导的,也没什么需要遮遮掩掩的不是。我那时候就是贪玩,心里还想着考研,但是准备的也不是特别认真,也没参加过考研辅导班培训,总之最后340+,但是有一门卡小线,不要我。
那个时候真的是很单纯,跟面试官说我要考研,可能会违约,但是面试官还是给了我Offer,劝我考虑下去华为这样的平台锻炼,对我帮助可能更大。我选择南研所的时候,还劝我要不要优先考虑深圳。现在来了深圳工作几年之后,真的是有点后悔当年的选择啊!
调剂 or 华为
13年考研成绩出来后,发现没过,我看了下考上的能报的方向,心里松了口气,我想学的安全方向早就被保研的占满了,考上了也是选其他方向,自己也不是很感兴趣,那就准备工作吧。后面安心做毕设了,直到有一天四川大学图像所老师给我电话,看到了我填过的一则调剂信息,问我要不要去试试。就去了四川成都,第一天面完图像所,图像所老师觉得我挺不错,想留我,带我看他们图像所实验室,确实很棒啊。第二天看到网络安全实验室也有调剂信息,我又去面了下,结果网络安全方向(有3个实验室)、数据挖掘方向的几个老师也想要我。
选择其实挺重要的,我当时放弃了上面所有机会,选了另一个实验室的导师。导师出国做访问学者了,开学后才见到,导师是挺厉害,只是他回国后自立门户了,我也就基本没接触到安全相关的太多东西,有也是自己瞎琢磨。导师也挺负责,找项目给自己锻炼,找机会让自己带团队,也挺感谢老师的。自己也有时间学了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,但是,弯路的确没有少走,如果早点工作的话,可能对自己提升会更快。当然,我依旧对这段经历心怀感激,好的坏的,它都让我有所收获。
那时候还是有点书生气吧,想在学校里多待几年,父母虽不懂但也支持我继续,最后就和华为办了违约。因为这事吧,我在心里一直是高看华为一眼,平时也关注华为的动态,如果可以希望以后有机会吧。
研究生是怎么过的?
成都,真的是个挺不错的城市,我也很想写点自己当时在成都的生活体悟,就借着这个机会瞎写写吧。
成都确实很安逸
第一次去成都就是考研调剂的时候,当时去一个小馆子里面吃饭,老板端上来一“桶”米饭,我可没那么多钱啊,北方一碗米饭要1¥吧。当即问老板,吃不了这么多啊……原来是随便吃的意思 :)
四川大学是综合性大学,和我们哈工大这类工科院校不同,我最大的感受就是,校园里活动比较丰富,各专业交织碰撞的气息更浓厚一点,妹子也比较多。
说到这里,想起一个真实的笑话,我一个哥们说他们班开学前,看名单有两个妹子,结果开学后一个妹子直接没来只剩一个妹子。就是男女比例极不协调,连我们计算机专业也算上吧,一个班3~4个妹子,每次一上大课的时候,男同学们挤在一起说哪个妹子好看,尼玛,连班主任都批我们班男生不给力,自己班妹子被追走了也看不住 :(
在学校里面,大部分都是学生,川大不一样,开放式校园,各色年龄段的人进进出出,让自己感觉从威海环翠区海滨校园一下子到了一个开party的小乐园,一出太阳后就能看到七老八少的人在草坪上晒着太阳玩耍聊天喝茶,但是看到都会感觉很开心。在深圳苦逼的我,已经很久没有体会到这种感觉了。
成都,吃的、玩的、喝的、蹦的,都挺多的。
这个火锅就不说了,什么串串之类的,我对吃没研究,但是看到别人吃(比如我老婆)我也是很开心的。我最喜欢的就是炸土豆,在成都养成的习惯,走到一个城市去玩,先要探索下这里有没有卖炸土豆的。以至于在深圳腾讯上班,去麦当劳我总是固定的点7号套餐,有薯条啊。
成都,给我感觉比较深的就是,它作为西部核心城市,既有它现代化的一面(能想象吗,18条地铁线覆盖的二线城市,互联网大厂基本都有分公司在成都),也有它散发着浓郁历史气息的一面。对历史人物、文物、自然遗产的保护比较好。就是你想浪有可以让你低头的现代化城市群,你想雅也有让你自知文化沉淀不足的文化遗产。
喝的,有啥,茶吧,小酒馆吧,九眼桥酒吧一条街吧。能代表成都人的,我也不敢说很了解,但我感觉应该是喝茶吧,一群人喝个茶,吹吹水皮,聊聊八卦,开心啊。当年我们导师就喜欢喝茶,和我们聊很久。
蹦的,酒吧还挺多的,喝多了也不好,不过成年人喝多了也可以理解当年九眼桥的事,自己的事自己负责就好了,没什么可以嚼的。但是像小酒馆这样的,倒是可以多一点,还挺好玩的。成都这几年的文化作品也是比较出彩,《成都成都》、《哪吒》等等吧。难道人真的安逸些更容易出好作品?
有的时候我会想,要是把成都地皮硬搬到东部沿海,就可以打完美了,主要是我比较喜欢看海。这是大学时养成的习惯,喜欢跑环海路,喜欢闻海水腥味,喜欢吹海风。虽然成都深处内陆,但是现在看来,依然是屈指可数的超高性价比的城市。
享受学习过程
说起我这段时间的学习,是比较自由的,除了每个周末给老师发邮件、周一和老师开会以外,其他的时间基本可以自由支配。因为我导师也是单干嘛,没有实验室打开的一些硬性要求。想去图书馆也行,想帮其他老师打打杂也行,我们也有实验室,只不过在江安校区了。曾经有段时间老师问我们愿不愿意搬过去住,我们都觉得脱离自己的学生圈子不太好,于是作罢。
基本上,我每天都是在图书馆度过,这种感觉超棒的。图书馆旁边也有一些小吃,所以午饭、晚饭基本可以就近解决,味道也不错,不用跑来跑去把时间浪费在路上,很多时候可以在图书馆一待待一天。
我比较喜欢拿个电脑直接到计算机相关的书架旁边学习,有遇到一些什么问题的时候,在书架上走走就能找到相关的资料,可能一本书的作者描述的不容易懂,可能另一本书中描述的就清楚一点。有时候闲逛,看到些没接触过的或者眼前一亮的东西,也容易开阔下思路。
当然了,除了学习,也还是要看论文、跟技术、做项目的,导师给我们定了一个书单,要求我们这些是基础,说实话,毛德操老师的《Linux内核源码情景分析》现在我都没完全看完,部头太大了,但是写的是真好。
导师其实对我们挺好的,也会指点我们,也会找机会带我们出去锻炼、去企业参观(国家电网、华为之类的),也会指出我们的不足。应该是我们被社会捶打的少吧,有时候被导师批一下。
总体而言,在川大学习感受还可以,坏的也有就不值得单独拎出来说了,其他学校也有。
协作酸甜苦辣
跟着导师做项目的时候,有那么一个学校的项目,基本上算是我是负责人在推动,然后和几个师兄弟宝蓝了从设计、开发、人力、测试、文档、客服一条龙,导师也给了一些非常好的指导,特别是和需求方沟通、进度把控方面。
回想起以前做一些大作业、课程设计、毕业设计之类的,基本上都是我带别人做,工程量也不是很大,实在不行我直接撸了给大伙讲一讲也可以了,顶多多讲两遍,顶多嗓子讲的不舒服了。
这次不行,工程量有点大,从原型设计、web、app、后台、测试、bug跟踪都需要做,人力又不够,客观说当时有几个同学的工程能力要稍微欠缺点,后面锻炼了一段时间后能上手了。但是代码的可测试性、可读性都很差,我刚开始有段时间会找出他们的问题给他们解释清楚,他们陆陆续续明白后修改。后面有些说了也不明白,纯凭经验干活。有的时候赶进度,遇到bug,我会把他们的代码备份后直接重写。很粗暴。
其实这样是不好的,慢慢我也体会到了,如果觉得自己能力比较强一点,或者强一些、强很多,这个前提下,如果不注意带动周围人提升,以后自己就会比较累。因为你总感觉别人干的不好,你要亲自撸袖子干,工程量小可以,工程量大了也是于事无补的。
所以后面,自己经常写文档,分享给他们看。也搭建了buggenie,专门在上面贴自己挖出的bug、原因、解决方法,后面大家习惯了,也在上面贴bug、原因、解决方法,慢慢地就好了很多。
有那么一段时间,我很郁闷,歇了几天,我的同学们和导师汇报的时候玩笑似的说我最近没提交代码,导师找我面谈,还批了我一顿,我的g,我一个周末可以撸完他们一周的工作量。休息几天而已,而且也存在功能上的依赖。导师其实是想让我们保证进度,帮另外几个同学的模块加快点进度,我当然是愿意,问题是别人代码写的不好但是现在动力很足的时候,我上去重写或者开始当老师也似乎不是很好。
后面开始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,就是开始关注代码review。那时的review也不是现在PreMerge阶段review,review通过再合入,也比较原始,就是大家写完了,trunk提交了,晚上我会统一和昨天的对比下,代码量可能会有点多,但是因为是单体服务,各个需求场景逻辑也清晰,很容易看清楚逻辑有没有问题。
又这么坚持了一段时间,感觉师兄弟多少在工程能力方面有了点提升,刚开始磨合的时候很痛苦,后面大家在一起都很拼、互相帮助、共克时艰 :)
有一次,第二天就是项目演示了,会议很重要,我们全部通宵加班联调,人力不够真的是赶进度,师兄弟们还有一个女同学哦,挤在一个出租屋里奋战一晚,其实也有很多次周六周日在毕加索度过的。
后面我也很认可这几个同学了,可能工程能力和我有差距,但是在做事上还是很靠谱的。团队中不可能每个人都是一样的,比如都是爱钻研技术的,团队里面需要各种角色的人,大家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,磨合好,团队就会获得一个方向一致的合力,而不是各自力量相互抵消。
准备参加工作
准备毕业找工作的时候,开始没好好准备,在放假去老婆家玩的火车上、玩的路上完成了Alibaba的面试,拿了Offer,但是评级不太好。这种情况下,可能很多人会选择去阿里吧,我咨询过阿里出来的李智慧老师,他也建议我去。后面,我想了想,还是想看看自己到底学的怎么样,证明一下自己嘛,就准备了一段时间去参加其他公司校招。
去哪儿、新浪、华为、腾讯,拿到腾讯Offer的时候,我就不打算面其他的了,去哪儿给的评级应该比较好,几个同拿到Offer的里面薪资最高的,新浪的面试官说我是那两天面过的里面最好的,直言说可以和hr谈薪水,不行他可以和hr商量。华为我就是陪同学去的,机试题我一看都要吐了,研究生了还在做我本科阶段做的算法题。腾讯的面试官,我感觉整个流程下来是效率最高的,哦,不对,去哪儿是最高的,当天就给了Offer,腾讯和其他几家比是效率最高的。
- 去哪儿,打算去的,后面不久就除了新闻,说去哪儿和谁合并,怎么怎么的,最后没去;
- 新浪,效率太低,可能跟他们965有关系?不知道,但是隔了好多天才最终发Offer;
- 但是,那天我已经准备寄三方给阿里;
- 腾讯,过了后,我想着要不不去阿里了,部门主管沟通后,还是来了腾讯;
工作这些年,说真的,企业、企业之间的不同点在哪里呢?真的仅仅是业务线吗?我认为从75分做到90分到100分,甚至更高,有一项东西一定是绕不过的,就是企业文化。
企业文化,真的不是空口白话,一家企业做的好的话,它会把公司的价值观通过各个产品直达用户,用户从产品中能真切感受到这家企业的韧劲。
- 你比方说阿里的店小二
- 你比方说正直的腾讯鹅
- 你比方说狼性的华为
- …
没有店小二的卖力,哪里有那么多五湖四海的回头客?没有正直的腾讯鹅,你们谁敢qq、微信消息发不停?没有狼性的华为,哪里敢在通信领域那么有底气?
工作好几年,工作中虽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,但是总的来说是好的。也不用再去多想当初的选择对或者错,选择错误其实何尝不是一种成长,失去某些东西的时候,你也会在反思怎么从其他地方赢回来。